宠物店饱和了什么意思?
“饱和”一词是相对而言的,其定义为:某个市场因素(如产品、资金等)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最大容纳量,超出这个最大容纳量,就称为“饱和”或“过剩”。 所以,所谓“宠物店饱和了”,其实就是指当地的宠物店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再也难以开新的宠物店了。 举个例子,一个县城总共就那么大的地方,如果有10家宠物店,再想开第11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已经没有位置可开了;如果这个县城有6千万人口,而全县只有10家宠物店,平均下来每家宠物店的顾客数量大约要600万,而一个普通城市动辄上千万的人口规模来说,这样的顾客流量可以说相当可观了。所以,在人口和面积都相同的两个县,很可能一个县已经有10家宠物店,另外一个县却一家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有店的那个县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把商品销售到哪里,而没有店的那个县就要想方设法开设新的宠物店,把生意抢过来。
事实上,我们常见的各种商业现象,都是围绕消费者进行的,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消费习惯究竟如何,决定了商品是否好卖,以及能不能卖出好价钱。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宠物店饱和了”其实就是因为当地消费者的购买力没有达到开店的标准所致。对于这一点,创业者应该要有清醒的认识。 当然,我们在判断市场是否已经饱和的时候,不能光看市场上现存的经营主体的数量,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相关的重要因素。在这些因素中,竞争对手的状况是最值得注意的一个。如果某个市场已经没有什么新开的店铺,但现有店铺的生意并不好做,常常出现门可罗雀的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实际上比店铺饱和更要命,因为这意味着市场竞争充分,你的产品如果缺乏竞争力的话,就很难在这种环境中脱颖而出。
宠物店饱和也就是表示在一个城市当中拥有宠物店的数量已经非常多,多的超过了人们需求的数量,超过了宠物店的正常盈利所需,这时就出现了宠物店饱和的问题。
当前中国宠物行业依然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期,而开一家宠物店是很多人进入宠物行业的第一步选择。宠物经济的蓝海吸引着一茬又一茬的人带着热忱扑向这碗饭,却也造就了许多地区宠物店的“饱和”。
当宠物店越来越密集,甚至出现了多家宠物店扎堆儿在一个商圈的“怪现状”时,养宠人选择起来或许方便了,但宠物店的主人们却不得不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圈内竞争,和越来越难做的生意……
开家宠物店是很多人进入宠物行业的第一步
开家宠物店有多难?
“目前宠物医院的生存环境也普遍不理想,宠物店的情况会更难一些。”一位在北京拥有两家宠物医院的医院院长告诉记者,“宠物医院在北京的选址原则是方圆一公里内至少有3-5家宠物医院,这样才能聚集到人流量,吸引客户。而方圆一公里内要开宠物店就很难了,必须形成差异化,在定位上找到独特之处才能生存下来。再往大点的城市,比如广州、上海,宠物店的聚集度会更高,这种环境下,生存更困难。总体而言,宠物店的生存环境比宠物医院还恶劣!”
除了扎堆的宠物店形成了“内卷”乱象,高昂的房租等经营成本也是宠物店生存艰难的重要原因。某宠物医院院长表示,自己所处的区域商铺租赁价格普遍为六七元一平方米,而他的宠物医院使用面积仅有200平方米多一点,所以租金成本并不会太高。“但如果是开一家宠物店,按最低要求300平方米计算,仅房租成本就需要1.8万-2.1万元。”
该院长还介绍道:“北京这种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租赁价格在30元一平方米,如果在这样的商圈开300平方米的宠物店,每月租金高达9万元,经营成本太高。因此,高房租是令许多宠物店止步于核心商圈的重要原因,但不进入核心商圈,又会导致宠物店陷入客流不足的难题。”
宠物经济蓝海亟需规范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宠物经济”就成为了创投圈关注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宠物行业获得融资事件超过100起,仅宠物食品就有36个项目获得超过10亿元的融资。2020年起,宠物医疗、宠物美容以及社区店等细分领域都成了资本的热门。尤其是2020年下半年以来,先后有爱宠医生、派丽仕、白骑士等项目获千万元及以上战略融资。还有部分项目获得了多轮数千万甚至上亿元投资,如pidan、豆柴、波奇网、小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