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怎么分类?
世界犬业联盟对犬种的分类,目前被广泛采用 。这个分类法将世界上的犬分成 102 个品种,这些品种可以进一步分为 796 个亚种(sub-breeds)和 158 个变种(varieties)。 在我国境内,根据基因遗传及形态结构特征,一般将犬分为狼青、草黄、灰黑等毛色;根据体型大小分,有中小型犬,又有大型犬。 但实际上,这种简单的划分方法并不科学,因为同一物种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相互选择,是可以产生具有不同身体结构、生理习性、生活能力和行为方式的亚种群或变种群的。 所以,把某地发现的某个品种的犬,与其他地区该品种犬进行比较研究时,我们首先就要考虑地域因素的作用——即该地区其他物种对该犬造成的选择压力究竟有多大。 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就妄加揣测或武断下结论说“某种犬是某个祖先的后代”,那就很可能会犯历史谬误的错误了。
【注:关于“地方品种”的概念,可参见本人以前写的《论“纯种”概念及其判断——兼评“中华田园犬”之争》】 在讨论外来入侵物种问题时,我们往往会注意到“天敌”这个词。其实,所谓“天敌”就是指那些在生存竞争中,彼此能够以对方作为食物来源的物种。而由于饮食关系,犬和其他大多数肉食性动物一样,都是反刍类动物的“天敌”。当犬来到一个新环境后,如果该地原来分布的某些食草动物因人为干扰而导致消失或数量显著降低,那么,依靠食草动物为食物的犬,势必会在该生态环境中失去“天敌”,使其自身繁衍速度加快,进而导致该物种在数量和质量上发生明显变化。这就是外界人类活动(包括野外的放牧和豢养)影响下的新突变。